汕尾自古有“南海物豐”之說。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,百越先民就已來到這個粵東之濱的港灣聚居生息。多水的自然環境為汕尾文化帶來了“水性”的靈動和智慧。而“靠水吃水”的生活習性,也給汕尾人增添了一分清新、柔美的人文情愫。
  近年來,作為社會發展“軟實力”的地域文化,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註。海陸豐文化是汕尾人的根。汕尾政府正在通過大力發掘歷史文化底蘊,依托群眾文化基礎,積極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。根植民間的傳統信仰,異彩紛呈的民系文化,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,都將為汕尾文化的提升提供取之不竭的源源動力。
  ●南方日報記者 楊逸 袁丁 洪繼宇 黃嘉鋒 實習生 徐雅喬
  以海為田??
  媽祖信仰系連四海情誼
  偏居粵東一隅的汕尾,是一片神奇的土地。這裡坐擁全長455.2公里的海岸線,占全省海岸線長度的11%,其轄下的海島數量更高踞全省之首。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汕尾獨具特色的海洋文化。雖經數千年的演進、整合與重構,汕尾的海洋文化卻延續著一脈相承的精神。
  源遠流長的媽祖信仰,是汕尾文化生生不息的源頭。媽祖原名林默,是宋代福建莆田湄洲的一位傳奇人物。她秉性聰穎,在海難中屢施援手,受到人們的尊敬和崇拜。隨著名聲的日益擴大,媽祖也漸漸成為海上女神的代名詞。這一信仰,隨海外華僑漂洋過海,傳遍世界各地。汕尾的媽祖信仰起源很早。宋元之際,福建莆田一帶的移民便將媽祖信仰帶到了海陸豐。
  位於汕尾城區的鳳山祖廟,守望著汕尾滄海桑田的變遷。民諺稱:“先有鳳山祖廟,後有汕尾港”。據史料記載,早年的鳳山還是粵東的一個小孤島,福建的漁民漂泊到這裡安家落戶。《海豐縣誌》記載,這裡早在宋代便是繁華的商埠,到明代中葉形成汕尾港。汕尾港商貿雲集,舟楫雲屯,漁家商戶在祖廟內設立“公秤”、“公斗”進行公平買賣,樹立良好的商港形象。清代中葉,汕尾港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,鳳山祖廟也隨之不斷擴大,形成今天的規模。
  作為海陸豐地區建築規模最大、信眾最多的媽祖廟宇,鳳山祖廟堪稱海陸豐民俗文化藝術活動的“大觀園”:由啟功、冰心、鐘敬文等大師墨寶銘刻的石雕俯拾皆是;廟內以民間故事、戲劇人物為原型的精湛泥塑和剪瓷雕,令游人目不暇給;祖廟獨特精細的壁畫工藝,不失為廟宇壁畫中的翹楚。屹立山巔的媽祖石雕像,堪稱全國規模最大的媽祖石雕之一。
  祖廟每年媽祖誕舉行的炮會,更是城中一大盛事。鳳山媽祖炮會源自廣西少數民族的搶花炮,乾隆期間已頗具規模。農曆三月廿三日當天,汕尾街頭萬人空巷,市民不約而同地朝鳳山祖廟奔來,感受競搶炮頭的刺激場面。主辦方將十個冠以吉祥名稱的彩炮進行競標,價高者得,善款將用作公益用途。炮會每年吸引數以萬計的海外華僑、港澳台同胞與各界人士積极參与,贏得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。
  如今,媽祖文化已經成為汕尾文化的一個重要品牌,更是海內外同胞情感聯繫的一條紐帶。它將為繁榮海陸豐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與當地旅游業等方面,發揮越來越舉足輕重的貢獻。
  包容共生??
  多元文化融匯文藝之鄉
  汕尾素有“粵東橋梁”的稱號。作為珠三角地區、潮汕地區兩大板塊的連接點,汕尾成為嶺南三大民系——廣府民系、潮汕民系、客家民系的匯聚點。汕尾文化的形成和發展,是多種文化因素不斷交融的結果,也充分顯示出它的開放性和包容性。
  其中,客家民系與潮汕民系在地域分佈上同屬嶺東,可謂山水相連,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。在人文歸屬上,客家文化是一種“山文化”,而潮汕文化則屬於“水文化”。客家人吃苦耐勞、勤儉節約的精神,與潮汕人聰穎靈敏、開拓創新的意識,都融會成海陸豐人的獨特個性。
  山與海的交融,令汕尾文化展現出多元的姿彩。汕尾是全國唯一一個以地級市為單位的綜合性“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”,憑藉大量具有濃烈地方色彩的民間傳統文化藝術譽滿天下。諺語“戲棚論千個,戲仔算唔來”、“白字弦、正字鼓、西秦大鑔響街肚”,正是“戲曲之鄉”的生動寫照。其中,白字、正字、西秦、皮影等四大稀有劇種,均有超過300年的歷史。漁歌、麒麟舞、錢鼓舞、英歌舞、滾地金龍、河田高景、公平八音、客家山歌等異彩紛呈的民間藝術,也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唯一性。它們既是海陸豐民間生活、娛樂、交往的重要方式,也是滋養海陸豐人文精神的重要土壤。
  談到汕尾獨特的民間文化,不能不提到一個特殊的族群:甌船疍家漁民。俗稱“甌船仔”的甌船疍家約有10萬人,散居在海陸豐蜿蜒曲折的海岸線上。他們並非少數民族,卻擁有獨特的語言和生活習俗。他們捕魚為生,以船為家,生活簡樸,卻口不離歌。上世紀20年代,民俗學家鐘敬文將搜集到的家鄉疍民之鹹水歌整理成《疍歌》一書發表,轟動一時。音樂大師馬思聰的作品里,也常常迴蕩著家鄉疍歌的旋律。他的《星海紀念歌》就取材於家鄉的《師公曲》。著名鋼琴家劉詩昆也深受汕尾漁歌的啟發,創作了協奏曲《戰颱風》等名作。
  除漢族文化外,少數民族也為汕尾文化的多元性增添別樣的光彩。位於鵝埠鎮山區的紅羅村,是汕尾市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村,已有數百年曆史。儘管當地的畲族村民只有50多戶、300多人,這裡卻保存著全世界最純正的畲語,每年都吸引海外語言學家的關註。三月初三是畲族的烏飯節。去年,紅羅畲村還首次舉辦“三月三文化節”,吸引省內多支畲族同胞、多位民俗學者的參與,為激活古老的畲族文化營造良好氛圍。
  地腴物豐??
  黃金機遇助推產業提升
  千百年來,在多民系、多族群的共同經營下,汕尾地區孕育出別樹一幟的海陸豐文化。而豐富的海洋資源與優美的自然環境,則為汕尾文化的發展升級,提供源源不絕的能量。
  汕尾海域遼闊,素有“百島十灘九灣”之謂。大陸架內海域面積2.39萬平方千米,相當於陸地面積的4.5倍。汕尾還擁有大量尚未開發利用的島嶼,發展空間極大。這裡既有深水良港,又有大量緩坡地、風格各異的沙灘和島嶼,沿海用地空間廣闊,適宜發展海岸旅游。“粵東沿海三大海灣”中的碣石灣、紅海灣,就坐落在汕尾境內。其中紅海灣遮浪島,還被選為第16屆廣州亞運會海上項目分賽區和廣東省海上運動基地。
  保持完好的原生態文化,讓汕尾成為珠三角地區難得的“後花園”。汕尾全域河流水質達到Ⅱ級以上,空氣質量長期居全省前三名。作為省級林業生態縣、“中國青梅之鄉”的陸河縣,森林覆蓋率高達64%。海豐縣則坐擁上萬公頃的國際濕地,是名副其實的“中國水鳥之鄉”。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,也為汕尾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不少商機。曾獲第28屆中國電視劇“飛天獎”的20集電視連續劇《春暖南粵》,不少場面就在海豐赤石、蓮花山等地進行拍攝取景。
  汕尾憑藉自身獨有的“五色資源”——紅色文化、藍色文化、綠色文化、古色文化、特色文化資源,選出了五坡正氣、玄武靈聲、紅場星火、遮浪奇觀、金廂銀灘、蓮峰疊翠、有鳳來儀、南萬椎濤等“汕尾八景”,形成了鳳山祖廟旅游區、紅海灣遮浪半島旅游區、蓮花山旅游風景區、海豐紅宮紅場、彭湃故居等近30個濱海旅游景區景點。
  隨著廈深鐵路在去年底正式開通,汕尾的文化旅游發展也迎來了一個新的黃金機遇期。單以今年上半年為例,汕尾接待的過夜游客多達364.59萬人次,同比增長9.79%,全市旅游總收入也達到52.73億元,同比增長10.34%。為推介汕尾的海洋文化旅游,今年汕尾還先後舉辦了紅海灣沙灘狂歡節、汕尾漁歌節等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活動。  (原標題:源遠根深底蘊厚,千年古港迎新機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ydsvfbnaug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